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实施模块化教学项目成果报告
2002年8月,经安丘市人民政府批准,安丘第三职业中专改办为“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几年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活动项目、积极开展模块式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学校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之初,开设的实践活动课程不适合实践教育基地活动要求。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是由安丘市第三职业中专改办而成,最初,依托学校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宾馆服务、电子电器等专业设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许多实践活动项目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如依托电子电器专业开设的门铃制作实践活动,初一学生没有接受电子专业相关知识,加上实践活动时间短,学生难以完成,影响了实践活动效果。
2、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变。领导、教师习惯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没有完全突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践活动要求。
3、开发的实践活动项目科技含量低。开发的生物探究室、手工制作室、烹饪技术室、面点工艺室、国防教育室、电子电子室、泥塑室、棋艺室、缝制室等实践活动项目存在着投资小、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当前,各地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教育基地都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教学管理新途径、新模式,他们的办学经验为我们的研究工作铺垫了基础。
二、项目研究的目的
1、构筑具有既符合实践教育基地要求又带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型、模块化实践教学摸式。
2、提供一系列解决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方案、办法或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基本做法
1、课程开发制度化。《潍坊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为师生共同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但是它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规定的内容,没有固定的形式。对此,(1)、学校制订了《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关于课程开发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全员参与,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发一个实践活动项目,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贯彻执行。(2)、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处,具体负责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是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途径,搜救整理各地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开设情况,建立相关档案;二是深入到初中学校,调查研究初中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的状况等,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三是主动走出去,先后到诸城、潍坊、寿光、青州、昌乐、高密等地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学习,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一年来新开发了航空航天、航海体验、兵器博览、机器人、环保教育、防震减灾等活动室,同时开辟了农科体验园;四是主动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联系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性的开发了“爱我安丘”教育系列活动室,搭建起了校外教育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共同育人的桥梁和纽带,开启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在开展热爱家乡教育活动方面的先河。
2、教学分类模块化。创办之初,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少,没有形成规范化、系列化。近几年,随着实践活动项目的不断开发,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实践活动项目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目前形成了七大模块:
(1)科技探究模块:科普教育室、机器人室等。
(2)军事博览模块:航空航天室、航海体验室、兵器博览室、射击体验室等。
(3)自然保护模块:生物探究室、农科体验园、环保教育室等。
(4)社会实践模块:“爱我安丘”教育活动室、防震减灾室等。
(5)自我提升模块:体能测试室、艺术体验室、棋艺室、美术熏陶室等。
(6)信息素养模块:信息技术室、原声电影欣赏室等。
(7)技能提升模块:模拟驾驶室、烹饪技术室、面点工艺室、电子电工室、泥塑制作室、缝制工艺室、乒乓世界等。
3、活动形式小组化。
针对来校培训的初中学校班额大,不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小组的形式,具体的组织方式是:
(1)、提前划分小组,摸清基本情况。我校制订了划分小组实施办法,提前与参训的学校进行沟通交流,要求他们依据划分小组实施办法提前划分小组,建立小组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学习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践活动与管理。学生到校后,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情况,分组组织实践活动与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A、挑选能力强,能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B、安排住宿时遵循同一小组在同一个宿舍的原则,便于管理。C、组织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时,小组长配合辅导教师提前组织、清点人数,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划分实践活动小组,便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便于参训学生的管理。
4、教材开发经常化。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使课程本身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参加业务培训,外出参观考察,每周都组织一次校内学术研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讨,结合我市地域特色,逐步开发了农科体验园、爱我安丘教育室、兵器博览室、航空航天室、航海体验室、生物探究室、乡土音乐鉴赏室等实践活动项目,同时,我们还对原有的活动项目进行了新的设计与改进,例如环保教育室,我们新上了污水净化和生态保护项目;手工制作室,我们增设了剪纸、京剧脸谱等制作的实践活动。经常化的课程开发,不仅丰富了我校的实践活动项目,提高了培训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了新课程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经常性的开发系列化培训教材,要求教师依据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发展、基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开发基地课程的教学指导教材,然后汇编成册,为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四、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开发了7大模块近30个活动项目。
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发了科技探究、军事博览、自然保护、社会实践、自我提升、信息素养、技能提升7大模块近30个活动项目。开发了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航空航天、航海体验、兵器博览、机器人等实践活动室,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创新性的开发了“爱我安丘”教育宣传系列活动室,开启了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在开展热爱家乡教育活动方面的先河。
2、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模块式教学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制订了《过程激励制度实施细则》、《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课程开发奖励办法》、《教师课堂评价标准》、《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学生创新发明激励办法》等规章制度12个,提供了一系列解决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案、办法,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使模块化教学更加有章可循,保证了实践活动效果。
3、开发了校本教材。
在组织实践活动中,我们编写了《实践教育基地学生活动指南》《学生一日常规》,参训学生来校后人手一册,使学生尽快熟悉组织培训的具体安排;印制了“实践活动记录”,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参加实践活动的体会、感受、认识等;发放了“学生信息反馈表”,一方面将参训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家长了解学生培训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填写好意见和建议后由初中学校统一收缴送达我校,既加强了相互沟通,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结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以指导青少年实践教育活动的规范开展,我们开发的《安丘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校本教材一》获潍坊市二等奖。 |